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網上看到一份喜歡的工作,但想到自己的經驗技術不足,默默關掉了職缺視窗。而有趣的是,在曾與多位候選人合作經驗中,有不少介紹案件的成功都源於『知道但放棄』這樣的求職者身上。這或許是我們職場人和企業招募都能再進一步思考的情況。

什麼是知道但放棄呢?常常在我與被動求職者,分享一個職缺機會時,發現他們對這機會並不陌生。
「那麼,你是怎麼聽說過這個機會的呢?」
「其實我曾經有在網路上看到這個機會,當時也想應徵,但最後想說應該沒機會就算了⋯⋯。」
而這些本來認為自己資格不足的候選人,卻在透過我的(獵頭)角色介入下,最後成功取得了Offer,進入到了從未想像的新工作,甚至成了那漫漫職涯中,回過頭來看的幾次顯著大耀進。

記得先前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資格過多的求職者,能做什麼求職準備。那麼,今天這篇,就想針對相反的情境:經驗不足,來做些個人分享。

「如果我看到一個很喜歡的工作,但是經驗不足,還能不能投履歷?」其實在當我收到這樣的問題時,我的答案大多是鼓勵去嘗試,但是前提是要有效率的申請

有些求職者會深怕這樣的投遞方式會被拒絕,而站在機會的門前卻步,這是相當可惜的。一定要知道,敲門不丟臉,就算被拒絕沒有回應,也不代表對方拒絕了你這個『人』,甚至他根本不認識你,不是嗎?
若你對某個職缺感興趣,並且可以看到自己能夠做得好,不要讓一些不足門檻的資格阻止你去做應徵。在嘗試前先知道,你可能不會被選中進行面試,但你也可能成為這份工作的潛力人選之一,甚至拿到Offer,在還沒嘗試前都是未知數的。

但有效率的嘗試是很重要,絕對不是憑藉碰運氣的心態去做申請,尤其面臨職涯焦慮的求職者,最容易出現這樣的行為。記得,現在的求職市場已經很競爭了,這是相當不符合效率的行為。

而這邊有兩個問題,能輔助我們增加效率的問題,不妨讀友可以思考看看:

1. 先問問看自己:我『能不能做』這份工作。

想做能做,絕對是不一樣的。譬如說,就算你再怎麼喜歡甜點,想成為一位甜點師,但如果你從未親手烘焙過,那代表了你並沒有成為甜點師的資格技術。同樣,無論你在網上看到了一份工作,或者一家公司有多吸引人,都是無關緊要的。畢竟你沒有任何所需的技術技能,任何投遞動作都是徒勞無功的,這都單純是『想做』。

比起碰運氣,我們可以使用更務實的做法,理性先做盤點我們『能做』的程度。最基礎的方式是,藉由仔細閱讀職缺說明書(JD),嘗試去了解擔任該職缺的人每日都會做些什麼,然後在你腦中做出想像。接下來,你可能會對有些畫面有些感覺,或者陌生到連想像畫面都沒有。請試著把它寫下來,這對你來說將是很好的經驗盤點,你可以依據這份清單,看出能夠延續的經驗能怎麼應用到新角色,並融合至客製履歷中(甚至未來被邀請面試,你能知道自己的優劣勢該怎麼補強)。

分辨出想做與能做,也是練習對不足之做的觀察,並且依此作出改變,來破除總是停留在想做的角色中。

2. 再問問自己:我有沒有共同的技術能力?
如果今天的狀況稍微不一樣了。若你是喜歡享用美味甜點,甚至在休假之餘學習製作蛋糕,當你看到甜點師的職缺,開始感到了躍躍欲試,編修履歷與求職信。

我知道雖然我沒有直接的經驗但我有高度的熱忱希望能勝任……

這句話不知道有沒有聽起來很熟悉?許多充滿熱情的求職者,常在履歷或求職信中是以這樣作為陳述,藉此來表達自己的高度興趣,但卻可能往往落入沒有回音的卡關情境中,困惑地思考:「明明我做了很多準備,但怎麼總是沒有回音呢?」而逐漸喪失信心。

這樣的陳述方式或許是個謙遜的做法,但這其實站在雇主觀點,其實可能帶來不同的懷疑:

  • “我知道雖然我沒有直接的經驗……”我要怎麼能信任你可以做出讓顧客滿意的甜點?雖然你的履歷看起來很棒,但其他求職者看起來都有直接的經驗,選擇他們或許是較為安全的做法。


  • “但我有高度的熱忱希望能勝任……”我要怎麼證明你的高度熱情能克服經驗不足?我期待找到能馬上上手的人,而不是只憑藉熱情但上手速度緩慢。

看出來了嗎?切換到雇主觀點,你會發現與其直接點出『我沒有具體經驗』,我們更應該側重在『所擁有的技能』,來想辦法補經驗不足的顧慮,這才能幫助他人轉移對你的信任焦點

譬如你是一位業務助理(Sales Admin),但你期望應聘商業分析(Business Analyst)職缺,與其點出我沒有具體的分析經驗,不如換個替代方式,回想看看:在你的助理經驗中,有什麼經驗所吸取的功課是能應用到未來角色上的?
很可能是你處於電子商務部,需要撈大量的報表做好整理,提供給產品經理們能輕易掌握每日流量與業績的對應,制定他們每日的行銷計畫。那你可以提取出對他們的需求收集(Needs Garthing),優化成是對分析技能(Analytic skills)的技能養成,只是你還可能需要添加其他不同的輔助陳述,譬如對產業研究等。

而這樣的優化過程,其實就是在提取你現在跟未來的共同技術能力,也就是人家常說的可遷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可遷移能力在各種轉職情境,不論是經驗不足/過多、跨領域,都是相當重要的連結橋樑,像是幫他人畫重點那樣。

用適當的方式敲機會的門,也是一種練習。當你愈來愈有勇氣做這些事,會發現不論對工作、生活都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自信。

延續剛剛提到的陳述方式,還有一件求職者常會忘記的細節,那就是這種可遷移能力的溝通,在不同求職階段都要能有不同的運用

你必須要知道可遷移的經驗、能力,或許是在申請職缺時,得到面試入門卷的好助手。不過一但進入到面試階段,面試官對這樣的經驗能力,可能仍是感到未知的。畢竟他不是你,無法深刻體會你的角度,所看出與職缺有何攸關、有何應用、甚至做到有別他人的價值貢獻。

往往我看過多數經驗不足的求職者,因為一時太心急想說服對方:「我可以。」而用錯誤的方式傳達了訊息,將回答焦點放在不斷陳述自己的可遷移經驗與技能,能夠克服一切。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卻更升起了面試官的擔憂,因為無心的行為,傳達的是基本尊重的喪失,忽略了面試官(Hiring Manager)對於該組織的熟悉、所期望達成目標而創建的職缺初衷,這對第一印象的建立將非常不利。

因此,進入到面試,請先不要假定面試官對你是全面了解的。先觀察面試氣氛,試著用不會讓人被受侵犯的提問方式,自然地去引導對方能感受到你的背景與想法。也許是從先了解對方狀況⋯⋯

  • 「請問目前公司/部門,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 「請問什麼您對這職缺期待達到的目標?」
  • 「請問您當前優先考慮達成的目標順序是什麼呢?」

藉由這樣的雙向交流,慢慢引導對方能轉化觀點到:你不足經驗的地方,變成能與我們組織相輔相成的獨特經驗,帶來真正的價值。這也將是經驗不足的求職中,最為珍貴的轉化關鍵

求職技能是可以被多次練習的,這樣的練習背後隱含了期望值溝通、談判等,也可以套用在職場情境、合作關係上,期待你接下來在面對經驗不足的機會,能有不一樣的新想法。


Happy Hunting!
Lyn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