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剛拿到一個新“Offer”(聘書),但同時,現任雇主提出了更優渥條件的“Counter Offer”,這時的你該接受嗎?

所謂Counter Offer,常見的情境像是:Elain目前正在A公司工作,最近在外開始展開與B公司的面試,獲得了Offer B。Elain進而向A公司請求離職,只是沒想到他的老闆,主動提出了比她手上條件更優渥的Offer A,這狀況是Elain從未想到的,頓時落入了選擇兩難的狀態中。

在職場上,Counter Offer表示雇主願意提供你更好條件的Offer(包括職位等級、薪資待遇、工作職責等),來與你現在手上的Offer做『競爭』。可以把這行為想成是在拍賣會現場,各方人馬為了心儀物件在出價的概念。而這樣的情境常常發生在,當職場人得到一個新的工作機會時,現任雇主為挽留人才進而展開的談判,透過Counter Offer來增加留任的意願。在重要性、影響力高、替代性愈低的職場人身上,發生的機率是相當高的。

但這樣的拍賣會,不同的是,它不是高價者就能得標。應該要說Counter Offer的最適決定,絕對不是只建立在金錢等物質條件上。如果接受Counter Offer,卻未能將原先轉換的動機作解決,那多數職場人會在數個月後重啟看新機會、選擇離開。甚至我遇過許多回頭問:「原本那家B公司的職缺還有開嗎?」但遺憾地是,機會有時真的不等人,尤其在當時若未能將Counter Offer處理得“漂亮”。

因此,最適決定建立在,若我們能拉出自己的轉換動機背後的癥結點,並冷靜思考現職公司的環境,這將有幫助評估選擇或接受Conter Offer。有幾件事情,是我們能先預想的:

1. 不是“感覺”好就好
不論是選擇Offer A 或 Offer B前,都不要太專注『只想離開』而輕易下決定,或是僅僅是因為條件優渥而做出片面選擇。在這兩因素的驅動下,都有可能讓你在“極短”時間做出選擇,但也升高入職新工作後“迅速離開”的狀況。

如何避免落入過多“我”的情緒中呢?我們可以先告知等待的雇主(們),你需要2~3天的時間做審慎思考(主動告知明確的時間點,點出合適做下次溝通的時間)。如果可能,也可以提出目前擔憂的狀況,聽聽對方立場所做的觀察與建議(注意:不是全盤接受)。接著,梳理一下現在自己所可見、他人所可見的利弊,將它們寫下,並確保你將各個利弊都做了來回的思考,確定這符合你所期待“職業發展”道路,不僅只是“感覺”哪個好,也不僅僅出於單次選擇,就接受哪個。

仔細權衡在作出決定時的具體情況, 可以幫助你從各個角度看到這個選擇所伴隨發生的事情。

2. 小心弄巧成拙
如果不明確自己要什麼,很可能會造成“周旋”在兩個雇主之間。甚至有些雇主可能也不明白求職者心中的“Hidden Agenda”,進而繼續丟出更高的數字吸引求職者(Counter第二次),引發連動效益(雙方的多次Counter)。

也許站在求職者觀點,會認為:那這不是好事嗎?現在情形看起來都對我更有利了?

這樣的情況發生,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不明確心中原本的轉換標的,更落入不知道怎麼選擇的狀態中,拖延了回應的時間,甚至最後造成雇主可能對求職者的信任度下降,有種佔便宜的心態。一定要小心這樣的狀況,無形地正在丟失自己的職場信譽

提到職場信譽,也有一種狀況需要特別小心。有些求職者在外頭談機會,是刻意提升自己與現任雇主的談判籌碼。其實並不是真的想離開現在環境,而是想透過“離職”、“更好的Offer”來取得利益增長。這樣的行為或許短期內可以奏效,但以長期發展的角度,卻也會影響組織看待“這個人”的忠誠度問題,這會伴隨升遷危機等議題產生。因此,若習慣以不適切的方式來運用Counter Offer,是有可能危害到自己所處的發展之路。

記得問問自己,當初想要轉換的癥結點是什麼?是要新角色發展?是要短期利益?是要舞台發揮?是想要一份關心?


3. 重返萌生轉換的“源頭”
下決定前,請先回憶一下,原先觸發你想往外探索機會的念頭,再來思考哪個選擇對你,能解決癥結點並與職涯目標一致。

履歷、面試過程是相當繁瑣的,求職者常在遇到Counter Offer時忘記:是什麼讓你有持續下去的心情,甚至完成最後一哩路,得到了一個新Offer?譬如文章開頭提到Elain的情況。

我們會常常以金錢、加薪來作為自己是被人想要的,每個人進入一間公司、一個平台,都會有自己的理想抱負,這並不僅僅只是單就金錢描述。這裡會有兩件事情要伴隨思考:

  • 如果原先想轉換的癥結點,是能透過薪資增長解決,那這件事為什麼之前沒發生?
  • 如果原先想轉換的癥結點,薪資增長不是主要原因,你真正想發揮的事情是什麼?

你必須要能夠確信,讓你想要離開的潛在問題是能夠被解決,再來決定是否接受Counter Offer。甚至,若你愈能清晰面對這兩個問題,也將有助於你“談判”真正適合自己的Counter Offer。

這看似兩難的情況,回歸到了『選擇』問題,把選擇看得審慎,也代表把職涯發展看得慎重。


回顧我的獵才案件中,有些最終雖然未能協助求職者轉換到新工作中,但卻意外為求職者開啟了機會之窗,透過Counter Offer在原先工作環境中,獲得更多的廣闊的責任、更多學習技能的機會等(已經不是我們原先所想的實質利益而已),在熟悉的環境再展突破。

那麼,那些拒絕Counter Offer的求職者呢?他們是否因為這樣損失更好的薪資發展?倒也不見得。如果是很明確自己的『下下份』(注意:不只是下一份)工作想去哪,那未來爆發的潛在利益是絕對大於現在所見的實質利益。甚至,工作所帶來的情緒、心情也大不相同。

不論是透過自己的經驗或他人的建議,都不能保證不會做出錯誤決定,我們只能主客觀交錯的去判斷這課題,盡可能風險值降低。一旦確信這是當下最好的選擇,那就大步邁進。畢竟能夠前進的要件,就是“不能怕錯”,經驗的積累、行動後的反思,都會長成校正自己與職涯發展的每一步。


Happy Hunting!
Lyn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