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上LinkedIn要搜尋獵頭,你可能會看到圖片中這樣的畫面。那麼“Recruitment Consultant at ABC人事/人力/管理顧問公司、ABC Consulting、ABC Consultants”,他們都是獵頭嗎?
其實,不只求職者混淆,連專業人資在為公司篩選合作夥伴、進行式的獵頭也會搖擺自己的立場。畢竟名字長的一樣,不搞混也難,變得你會疑惑你的獵頭很現實不站在你的立場想,又或者是人資沒有正確篩選獵頭的觀念,導致公司名聲變差等狀況出現。

現在便利的招募管道愈多,但你需要知道的東西也變得更多了——這是現代求職者的挑戰。秉持“實用夠用”就好的原則,會分成上、下篇來分享簡單判斷方式,因此讀完這篇你可以知道:
A. 獵頭的神秘的收費、商業模式,去得到你該對他們設定的期望值
B. 給“求職者”、“人資者”、與“想當獵頭的人”需要知道的魔鬼細節


回答本文開頭的問題:是的,他們都是獵頭,但是目標、服務方式、產出結果完全不一樣

那麼我們再探討下去:獵頭概念源起於歐美,基本上分為兩大型態:“Contingency Recruitment”“Executive Search”。以中文邏輯簡化來說,獵頭有分“業務型”“顧問型”。那麼,單就字面判斷,可以推斷出業務跟顧問是很不一樣的。這篇我們會先來聊聊業務型獵頭,到底長什麼樣以及需要注意些什麼。

[ Contingency Recruitment / 業務型獵頭 ]
以下簡稱C型獵頭。意即獵頭是透過幫合作公司中的少部分職缺,找到合適人選,並且在候選人(Candidate)正式上班後,才針對候選人年薪的一定比例,進行單次服務費用收取。換而言之,求職者就是獵頭的商品與談判籌碼。而你會看到的可能職位名稱有: Consultant, Recruitment Consultant, Recruiter, Headhunter, Search Consultant, Sales Consultant, Case Consultant, 招募顧問, 獵人頭顧問。

1. 涉獵市場
C型獵頭多出現在中低階人才市場(Entry to Middle Level),他們會一直維持所謂穩定“Ready to Move”的履歷量,現在具有轉職意願的求職者,能快速呈現給客戶。而對雇主來說,有許多所謂獨立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也都會放給C型獵頭幫忙,像是顧問、不帶人的業務角色等。

2. 收費方式
C型獵頭服務費用較低,是獵頭產業中的“主流型態”,求職者有70%機率對口都屬於這類。以台灣市場來說,服務費用平均座落於候選人年薪的15%~24%。在“不用先預付”費用的狀況下,導致一家公司會同時使用多家獵頭,加快招募速度、擴大搜尋範圍,畢竟彼此競爭,漁翁得利。但當然這樣的費用收取,其實和他們的工作深度與細緻度有關聯,畢竟還是要回歸:一分錢一分貨。

3. 商業模式
速度與數量。在拚快下的獵頭,捷足先登於其他同業搶送履歷是重要的,像是種預先卡位的概念;舉例來說:如果A與B獵頭,同時都送了Jack當候選人,但A比B早——“1分鐘”送履歷給雇主,那麼Jack就屬於A獵頭的人頭了,如果最後公司決定要雇用Jack,則將是要付款給A獵頭的。
而拼量也是很重要的,C型獵頭傾向送多量的履歷給雇主,這能幫助他們上升結案機率。因此這種搜尋過程,不像早期獵頭總帶著一份“神秘感”,他們反而需要“主動曝光”,不論是透過自己的顧問、各種公開的社群網路、公司履歷收集頁面等來收集大量履歷,例如求職者會收到最新職缺Email、LinkedIn、PTT等社群上的代徵訊息。
而C型獵頭,主要依照雇主主動設定的條件去做人才搜尋,因此他們在某個產業“特殊區段”會有大量人才庫,像是XX公司擅長資訊業、XX公司擅長財務主管等。

4. 獵頭模樣
C型獵頭需要高EQ,這也包括高度注意轉換力與高抗壓性,畢竟每天不論是面對客戶或面對事情——都是“人”。並且夠機靈,去設定事情的停損點,評估每個案件贏率。如果過了跑案黃金期,約兩個星期沒有進度,就需要懂得適時退出眼前案子,直接投入到其他案件中、或找尋其他客戶。
而他們身上會具備著一種氛圍,無論是業務導向、獨立作業能力、行銷自己、某種讓人喜歡的特質,因此不論是你顏質高、聲音甜美、特殊背景、有大公司人脈加持等都行,主要是能快速加深求職者的印象,與之吸引合作

[需知道的魔鬼細節]
1. 對求職者來說
如果你正逢轉換期,很積極、主動想知道機會,與C型獵頭的合作是理想的。注意:很多求職者會與不只一家C型獵頭接洽,請大方讓你的獵頭知道這狀況。如果有遇到相同職缺推薦,請“明確表明授權履歷給哪位獵頭做代表,並讓另一方知道。”
為什麼會強調這點呢?我曾聽過一位求職者的哭訴:「我再也不要跟獵頭合作了!」結果是因為:兩家獵頭都重複送了他的履歷,也堅稱候選人授權與他們合作。而搞得這位求職者,每天都得被兩家獵頭電話轟炸,寫聲明書,搞得自己也不愉快。但其實當初他的態度,的確是有點曖昧不清的,有的求職者會陷入種迷思,認為同時兩家獵頭送自己的履歷,拿到面試、Offer機會較高,這完全誤會了。結果這件事的結局,合作獵頭、潛在雇主、求職者三方出現互不信任感,完全喪失當初選擇與獵頭合作的美意。
先了解運作模式,再觀察工作方式,然後管理自己對他人的期望值。如果決定同時與多家獵頭合作,請直接告訴獵頭,你也正積極透過自己的管道做Networking,最後才能有機會創造雙贏,甚至三贏。

2.對HR來說
如果你被公司要求需要在最短時間招募到人,或者大量增加人力,那與C型獵頭合作是很有效率的。但有個小地方留意:若與C型獵頭合作,選擇放給"太多家"C型獵頭會有個風險,就是搞的人才市場眾所皆知,謠傳某某公司的某某位置一定有問題,三天兩頭都在找人,結果搞得連HR自己招募都愈來愈難,這是需要納入考量的小細節,畢竟既定印象是很難改變的。雖然不用預付,但絕對不是愈多家愈好。
而如果是想要打知名度的公司,用C型獵頭也是很好的選擇,畢竟他們能在人才市場上,幫助你大量曝光,但記得要先瞭解合作獵頭的“行銷方式”來做好把關。

3. 對想當獵頭的人來說
Contingency Recruitment 這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有屬於這套商業模式的制式SOP,造成進入門檻大大降低,你甚至沒有太多工作經驗,也能應徵獵頭。C型型態的獵頭,並不像你印象中那樣神秘、光鮮亮麗、高獎金、產業專家形象,實際運作是需要你“臉皮夠厚打Cold Call(陌生電話)與面對拒絕、每天口乾舌燥講上20通電話、做大量文書報告、外出拜訪與面談”等,不管是對客戶、求職者死纏爛打,只要能成功也沒問題。雖然叫招募顧問,但它不是顧問、不是人資,本質上還是業務導向,需要背業績壓力的。
但若你是有心想要累積人脈、或是還在摸索自己想要工作的產業,透過這角色是可以讓你去拓展眼界的,但轉職是重大選擇,決定加入獵頭前,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實際面”、找出自己的“亮點”,會讓路途順利些。

許多C型獵頭的成功來自於:自發性的顧問心態獲取認同度、個人知名度帶給公司大量關注度(履歷吸引數)、超強結案手段的黃金業務心態。
而現在什麼都要快,獵頭也要快上加快,甚至中國還出現許多“獵頭補習班”教導你速成獵頭、獵頭應答參考書出現。但要在這產業走得長不容易,許多新進獵頭在試用期陣亡,或在他們職涯的第3、4年,轉入In-house Recuirter與HR、自行創業、投入其他產業離開獵頭等,因此獵頭養成不容易、Know-how傳承不容易,而道德感拿捏更需要靠個人造業個人擔了。



Happy Hunting!
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