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我們討論了那些人脈迷思與真實案例,因此發現“人脈”也是會動態長大地,以及許多時候“弱關係”反而幫我們打開意外的窗;而本篇我們要繼續探討:到底弱關係存在在哪?如何善用它的幫忙為我們的求職、職場人生去做“開窗”。

1. 如果你曾聽過所謂弱關係(Weak Ties)、強關係(Strong Ties),應該知道這是很古老的名詞了,但它卻總是那個被我們忽略——影響求職過程的關鍵因素,先來看一個真實案例,看看它到底藏在哪裡:

A和B是好朋友,在一次吃薑母鴨的週末聚會上,A問了B的公司廠區有沒有缺工程師、怎麼面試申請才好,B義不容辭告訴了A廠區現在的困境、可能遇到面試者的個性。隔天進公司,B與財務C還算不錯,於是B便詢問了C最近有沒有什麼職缺,便將A的履歷轉給了C,而C也沒花費太多時間在細看履歷,就把A的履歷轉給HR、用人主管,最後A真的順利得到這份工作。”

那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個案例中A的成功轉職,中間是透過了哪些關係的運作,可以配合顏色看出:
  • A與B強關係 
  • B與C的弱關係 
  • C與HR、用人主管的弱關係 

透過以上的拆解,就算你沒聽過這名詞,大致可以理解“強弱關係”是如何交替影響了。從這案例看出:你所親近的朋友會願意花時間、精力去幫助你,就像B細心與A分享了內部人才知道的珍貴的訊息,但即使這樣他可能還是無法幫助你去得到一份工作。進而B去與C做打聽,C基於與B的交情,建議了合適的機會,並且將履歷轉給了人資、用人主管,站在A的立場,這都是運用他人(B、C)的弱關係。 

在真實的日常,我們可能會需要通過“更多層”的弱關係,才能在其中一環找出合適機會、資訊。甚至就算不是從工作、同領域遇到的人,並不代表對方無法在你的職涯幫助你,他人所掌握的資訊反而是往往都是那:關鍵的臨門一腳,就像案例中A、B跟C所擔任的角色、領域是大不相同,但卻是關鍵轉出履歷,間接背書的那個人。

2. 那麼,強關係就不重要了嗎?你會不會有一種感覺⋯⋯同樣氣味的同學、同事總是會聚集在一起,而通常他們的朋友圈發生的事情也會較為相似,不管是常去類似餐廳、工作屬性、人生際遇等,而往往談論的會是那些:共同喜歡、不喜歡的人事物。尤其出了社會後,更有知己難尋的感覺。 

沒錯,強關係依然重要。因為這樣的連結,是扶持我們在困難低潮時的力量,而他的珍貴價值就在於“關係”;這份關係的價值甚至遠大於:我們人生總和中所有弱關係的數量。雖然這樣的強關係固然難得,但這會伴隨兩件事情是我們也要納入思考的:
  • 容易被單一事件壟斷:若只能從親近家人朋友(強關係)得到觀點,這些總合容易把自己放置在眼光狹窄、不利的角色之中。 
  • 容易與整個社會資訊脫節:現在社會腳步變化之快,尤其在大家都各司其職、各有所長的時代,如果職場人若無法善用“弱關係”獲取“圈子外”的資訊,是容易與整個社會脫節、認知水平僵化。 

因此在我們善待強關係的同時,也要附帶思考如何增加弱關係的:資訊和多樣性。其實適時、適當增強自己的弱關係是健康的,這反而能讓我們的強關係圈子一起變得更向上,而非互相取暖。甚至隨著年紀閱歷增長,你也許會突然與不同群中的誰,有了“來電”的感覺,這邊的來電指的是:突然覺得想法一致、有話聊——這其實就是一種由“弱關係”轉變到“強關係”的過程,因此它也是會動態變化的。 

強關係的價值:關係;弱關係的價值:資訊與多樣性


3. 如果你常對“人脈”這個詞感到混淆,不妨就直接思考如何應用強弱關係去面對日常生活與職場人生。而有效弱關係的展現在於:與人連結建立起關係,並且彼此願意互相幫助。這邊我們不鑽研社交技巧,反而有幾個心態是我們可以具備,來幫助、提醒我們建立有效的弱關係。

  • 走出人際舒適圈:適時練習“說”
當你與朋友聊天時,不論是想轉換工作、找新合作機會,你可能不需要說出太多為什麼,對方便可以透過對你個性的了解、語調心情去理解你現在的不開心,也不會去多過問什麼背景成因。但當你與弱關係進行溝通時,在對方不了解你的狀況下時,反而是被迫切需要明確表達出“為什麼你想要”“為什麼需要這麼做”。在這訊息表達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種練習,被迫正視自己的癥結點與弱點。而這樣的練習,會幫助你梳理想法,把事情串連起來變得有邏輯性,同時也是推自己一把與人連結。

  • 心智轉換:丟掉為了認識而認識
外出參加活動時,請丟棄只是為了拿到“名片交換”的想法。記得,我的職場日常曾發生過一件事情:同事A前晚參加了一個Networking Event,遇到了一位高階主管,恰巧與B正在進行的案件有所相關,而好意將名片轉手給B,讓他能打電話過去了解更多訊息,沒想到B打了電話過去後,對方卻一點都記不得A,因此對B的態度並不友善,使得這通電話變得很唐突,丟失了美意。
由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拿到名片絕對不代表認識,也不代表這份弱關係“足夠”讓他人去幫助你。因此保持誠懇仍然是關鍵,當你的出發點是真的想要去認識這個人,把這個人放在可能成為“朋友”的位置,這樣的思維所散發出的行為,絕對就不僅是名片交換而已。

  • 有品質的提問:少走點錯路
有時,令人印象深刻的提問,反而加深他人對你的印象。但這份有品質的提問是怎麼來的呢?其實,當你有明確的目標後,你就會變得善於觀察周遭的可能性,而這份可能性會領導你去思考各種連結,並且開始會產出許多不同見解的問題。
我有個朋友對妝品行銷工作特別憧憬,覺得行銷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每天可以打扮光鮮亮麗,又能接收到不同廠商贊助的美妝品。有次她參加完一個公關活動,隔天和我說:「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工作很無趣,但昨天遇到了一位做妝品行銷的PM,沒想到每天要看過這麼多數據報表,才知道我想得太淺了。」
如果你有許多疑惑,看過了一百篇文章,有時真的比不上與一位有經驗的人交流,來得更受用;而如果有任何機會是接觸到“人”時,不妨為自己設個小目標,不論像是:想要了解會計的升遷可能、想要知道更多關於設計的日常等,這樣的心智都能讓自己開始觀察、發現與提問。而有品質的提問,往往都是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 學習做Giver:讓別人知道你能幫助他什麼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一件事情:有些Taker反而擁有廣大的人脈圈。為什麼呢?部分來說,有些之中的他們必須從人脈圈尋求幫助,但得到一個幫助後卻像斷了一條道路,他們不得不透過新的Network拉近新的人進入他的圈子中,這無形中也讓自己的信用名譽降低許多。
而往往你會發現許多Giver,在傾聽他人的同時,同步思考的是:“我能為這個人的生活增加什麼價值?”、 “我可以在未來為對方貢獻什麼是對他有利的?” 這樣的思維下,他們無形中所回答的東西、給他人的印象值反而是上升許多的。這也是在弱關係當中,他人能願意幫助你、對你有正面的記憶點。

檢測一下我們在組織/職場上的心態屬於那一型

  • 建立融洽關係:拋開預設立場
我們都喜歡與那些相處舒服、正面氛圍的人相處,無論他們身處在什麼產業、擔任什麼角色,一旦這樣融洽的感覺建立起來後,未來雙方能受到彼此的幫忙與幫助的可能性是愈高的。而這樣的關係建立,反而不是利用所謂高深的溝通技能,而是運用同理心。同理心是你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事情,並且認可對方的情緒。這樣的談話氛圍會引導雙方談論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需求與想要、問題與成功。因此從詢問開放性問題、保持好奇心、適時聆聽與分享自己,都是打開彼此間交流的大門。

  • Follow up:好的結束也很重要
最後是我們常常忘記的Follow up。如果今天認識了個有趣的人,不妨可以藉由Mail或是通訊軟體打聲招呼。在第一時間的Follow up能幫助你能有“共同主題”去做回應,例如:“謝謝你今天針對咖啡的分享,我目前也正在學習相關的知識,希望未來有機會多與你做交流。” 如果你是在三個月後才突然想到這個人,這樣的Follow up就難以在運用這樣的情境了。
因此事後的打招呼,能夠讓人感受你對於彼此碰面的重視,讓這份弱關係得以在未來有著延伸的種子。

對人脈經營感到費力的話,不妨換個角度:培養建立有效的弱關係的習慣

4. 現代職場人的時間都相當碎片化,每個人的相遇腳步變得更快、更緊湊,無論是一通電話、一封電子郵件、一場活動等。如何在短時間建立“有效的弱關係”絕對是個挑戰,而有效指的是:他人願意與你建立起連結,並且願意幫助你,成為那關鍵中的臨門一腳

如果真的對人脈經營很困擾的人,不妨善用這樣的二分法,用心理不負擔的方式放寬心、保持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圍繞在我們周遭的“強弱關係”。這樣的心智能夠為自己帶來潛在工作機會、創業想法與合作業務,並且幫助我們與其他領域串起新的連結與可能。

因此把弱關係的培養當成習慣,並且鼓勵自己的人脈圈允許這些不同訊息自由流動,形成正向的循環,善用它來開窗。總結以上6點,都是我們需要不斷練習與提醒自己的,包含我自己。


Happy Hunting!
Lyn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