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最近你有在面試嗎?每年春季結束後,就是人才市場流動的旺季,而面試其實是雙方互相了解的一個過程,對於求職者來說,除了對於面試型態的掌握 ( 電話面試、Skype面試、直接面試、團體面試等 ),對於常見的面試問題也是需要做了解的。就我過往的經驗來說,反而那些跌破眼鏡的求職者,往往是在面試結束後回答:
「沒問題,面試官看起來對我很有興趣。」
「對談氣氛滿好的,面試過程一切順利。」
「公司看起來沒什麼新意,問得都是很常見的問題。」
聽起來應該是進展不錯,對吧?但其實這樣的回答,往往卻是落馬機率高的。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不簡單,試想一下:連在最簡單的核心測試都沒有通過的話,就不可能會再被細問到有挑戰難度、更深入的問題,而造成“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發生,尤其這樣的發生有時是難以被告知的。
因此,就算是面對那些沒新意、老派的面試問題,我們都需要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呢?搭配求職季,這系列會慢慢整理出,你可能會常從獵頭、人資招募、用人主管聽到的問題,期望能突破面試盲點。
小提醒:本篇系列我們不討論,所謂如何答出完美回答,而是“聽出問題”來抓取“自己獨特點”。
Q1 : 你是如何知道ABC公司/我們公司的呢?
✔ 聽出意思:你對於該產業的了解?對我們公司感興趣的程度?
所謂對於產業的瞭解,就是:對於所屬領域,隨著工作時間的上升,全局概括地了解內部的組織分工與完整流程、產業上中下游、合作夥伴、競爭對手等狀況。無論你是屬於研發製程、專案管理、業務行銷等角色,都是一位職場人對於自身領域該具備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來自你有意識地觀察,也會去影響看事情的多維度,甚至面對選擇轉換工作的審慎度。
對於潛在雇主來說,通常希望求職者是:經過仔細思考而非情緒性跳動進行選擇,並且能把自身保持在與環境變化同步的夥伴。透過這樣的問題,是很快可以判斷出求職者對於“自身環境”、“外在變化”、“潛在成長”的程度。
► 你可能會問⋯⋯
而如果是在直接面談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真的就沒有理由說不知道了,有些求職者認為答應參與面試,只是來看看、來認識而已,但是也要思考當雙方都付出時間、心力,就應該認真看待,千萬不要把面試後的名譽給賠上了(同理,招募雇主也需要尊重求職者的時間)。若對於面試公司的商業模式仍感模糊,同電話篩選的動作:主動丟出自己腦內的架構,讓對方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做好期望值管理,不要單憑假定想像。
Q2 : 請問你能夠稍微介紹自己嗎?
✔ 聽出意思:你是否適合現有機會呢?
這個問題相當常見也相對重要。這種自我介紹的陳述,架構邏輯、聲音語調絕對都會影響到接下來面試官對你的評價,因此是種第一印象的搭建。
但許多人會誤以為這樣的問題,是回答:成長背景、求學歷程、每段工作經驗。那我們要思考一下:如果你選擇這樣回答,其實就跟面試官手上的那份履歷“一模一樣”,我們要做的不是“重述”,而是幫對方畫出自己的“重點”。
針對每個職位的面試,自我介紹也絕對不同,我會建議這四個動作(A):
► 你可能會問⋯⋯
這樣思考脈絡是否較為明確了呢?別忘了用展現興趣度,作為正面訊息傳遞的收尾。
Q1 : 你是如何知道ABC公司/我們公司的呢?
✔ 聽出意思:你對於該產業的了解?對我們公司感興趣的程度?
所謂對於產業的瞭解,就是:對於所屬領域,隨著工作時間的上升,全局概括地了解內部的組織分工與完整流程、產業上中下游、合作夥伴、競爭對手等狀況。無論你是屬於研發製程、專案管理、業務行銷等角色,都是一位職場人對於自身領域該具備的認識,而這樣的認識來自你有意識地觀察,也會去影響看事情的多維度,甚至面對選擇轉換工作的審慎度。
對於潛在雇主來說,通常希望求職者是:經過仔細思考而非情緒性跳動進行選擇,並且能把自身保持在與環境變化同步的夥伴。透過這樣的問題,是很快可以判斷出求職者對於“自身環境”、“外在變化”、“潛在成長”的程度。
► 你可能會問⋯⋯
- 但公司這麼多,我怎麼可能全部知道?
而如果是在直接面談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真的就沒有理由說不知道了,有些求職者認為答應參與面試,只是來看看、來認識而已,但是也要思考當雙方都付出時間、心力,就應該認真看待,千萬不要把面試後的名譽給賠上了(同理,招募雇主也需要尊重求職者的時間)。若對於面試公司的商業模式仍感模糊,同電話篩選的動作:主動丟出自己腦內的架構,讓對方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做好期望值管理,不要單憑假定想像。
- 但是我是轉換到不同領域,所以對該產業不熟悉?
練習聽出對方背後的問題,才能順利接球把討論延展至有深度的地方。 |
Q2 : 請問你能夠稍微介紹自己嗎?
✔ 聽出意思:你是否適合現有機會呢?
這個問題相當常見也相對重要。這種自我介紹的陳述,架構邏輯、聲音語調絕對都會影響到接下來面試官對你的評價,因此是種第一印象的搭建。
但許多人會誤以為這樣的問題,是回答:成長背景、求學歷程、每段工作經驗。那我們要思考一下:如果你選擇這樣回答,其實就跟面試官手上的那份履歷“一模一樣”,我們要做的不是“重述”,而是幫對方畫出自己的“重點”。
針對每個職位的面試,自我介紹也絕對不同,我會建議這四個動作(A):
1. 拿出當初所申請該職位的履歷、求職信,畫出自己2~4個的成就重點。
↓
2. 重新檢視該職位描述(Job Description),找出需求關鍵、經驗需求,再比對與你剛畫出“自己”重點是否有關連。
↓
3. 比對完成後,將整理後的重點寫下來,並從介紹自己的身份、專業技能與經驗、總結個人的目標,用自然的方式包裝成“小”故事。
↓
4. 當你有了這份草稿後,務必精簡再精簡,濃縮到3分鐘左右的長度。
切記,這邊目標是:產生有亮點的第一印象,請保持簡潔有力,讓時間能往下個問題推移。而有了這樣一份3分鐘的自我介紹精華,無論你未來要面臨1分鐘、10分鐘自我介紹,都會是很好的延展。
► 你可能會問⋯⋯
- 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起頭介紹自己?
1. 你是誰?
思考點:想想你近兩年在做什麼?
舉例:我最近兩年都在忙著做不同產業的新案客戶的業務開發。
↓
2. 你的職業/職涯重點?
思考點:你想要在下個階段達成什麼呢?
舉例:我未來希望能深耕某塊產業客戶,有專屬的人脈圈。
↓
3. 你為什麼在這邊?
思考點:你為什麼對這工作有興趣?
舉例:因為這家公司產品的目標客戶區隔明確,能銜接我的角色經驗外,也能有機會做耕耘。
這樣思考脈絡是否較為明確了呢?別忘了用展現興趣度,作為正面訊息傳遞的收尾。
- 如果我是剛畢業學生/跳領域/想申請主管職(C),要怎麼抓什麼重點呢?
2. 若你是面臨領域轉換的求職者,別忘了強調你的熱忱,但只有熱忱是不夠的,還需要抓取你的“可遷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核心能力”作為重點。
3. 若你是面對管理職的職位,請抓出任何你過去如何激勵團隊、帶領團隊的經驗、成功達到了什麼目標,這種實際的舉例來當作故事重點。
再次總結一下,在做自我介紹準備時,可以依照:
自我介紹的前置作業(A):重點抓取
+
自我故事的三個元素(B):故事大綱
+
求職者自身背景情況(C):獨特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針對這份職缺的“你”的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是種台上3分鐘台下10年功,千萬不要再“重述”冗長的履歷。 |
Q3:你對3年~5年後的職涯目標規劃如何?
✔ 聽出意思:你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職涯嗎?我們的期望是否有共同點?
所謂現代職場,選擇“安於同一家公司慢慢晉升”的想法已經不是主流了,反而是“在我的目標道路上誰能成為我的夥伴”。而這夥伴的其中之一,可能會是你所選擇的公司:你付出自己的時間與經驗,找到通道做展現,反之,公司釋出時間與資源,培養人力資本。因此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是:探討夥伴間彼此的目標是否相容。因此請千萬避免說:沒想過、不知道。
你可能會問⋯⋯
這的確是有點令人困惑的,但請回歸問題背後的核心去做發想。也許你會發現:自己與對方想要的人才方向,是模糊、甚至衝突。但你仍可以針對具體職責,抓取自己的實際經驗,找出連結點,即使你不太清楚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但至少現階段,你能看到這個經驗有延續性,或者能習得管理、溝通技能等這樣新的可能性,去做真實且開放的回答。
- 但是3年後的規劃未知數很多,那到底該怎麼回答?
這的確是有點令人困惑的,但請回歸問題背後的核心去做發想。也許你會發現:自己與對方想要的人才方向,是模糊、甚至衝突。但你仍可以針對具體職責,抓取自己的實際經驗,找出連結點,即使你不太清楚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但至少現階段,你能看到這個經驗有延續性,或者能習得管理、溝通技能等這樣新的可能性,去做真實且開放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lent will get you in the door, but character will keep you in the room."
"Talent will get you in the door, but character will keep you in the room."
坦白說,雖然身為獵頭,我卻沒有特別喜愛用Talent這個詞,這句話大概是點出了我心中的想法:"Character will keep you in the room." 有時別忘了:除了往自身領域耕耘之外,讓自己的性格,幫助自己在對的時間上開花,並在面試中做綻放,往下一個階段邁進,希望能盡快聽到你的面試好消息。
Happy Hunting!
Lyn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