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FOMO了嗎?上次分享提到現代人害怕“FOMO”。的確,現今工作者要面對外在不確定風險提高許多,這些風險過去多半來自於景氣循環、環境變遷、產業外移等。而現在技術創新速度加快,在工作者們還努力培養產業知識、經歷挫折與讚賞習得專業能力,不外乎是希望培養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讓自己能在下個5年、10年能仍在職場中站穩腳步,但你有思考過—“你的職位可能在明年就不會見了嗎?”
人工智能侵略白領工作機會的戲碼已經上演了,IBM的一套人工智能工具Watson AI,在美國已經取代掉許多年輕律師的價值。而在日本,當Fukoku Mutual的員工們正埋頭苦幹於自己的辦公桌,去收集、分析、計算理賠案件,在思考明年升遷機會的途中,30%的他們被裁員了—因為Watson。


“錢”與“專業能力”已經不是工作的精髓了。我發現在這麼混沌不明的職場環境中,那些能抵抗這些不確定因素的人,是以下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能從工作中萃取可遷移能力的人”,能夠帶著這些所發掘的能力,切換到新興產業中開創一片天。

Cheers,
Lynn



什麼是一份工作的“精髓”?

1、錢不是工作的“精髓”
知乎有一個熱門問題:“因為窮你做過什麼?”,點贊最多的回答是“工作”。在佩服這個答案精闢之餘,我們也看到了工作在大多數人中眼中的意義——提供生存或生活所需的錢。錢確實是工作最基本的價值,這是我們為何願意給應屆畢業生開月薪1W+的基本出發點,也是BAT、華為給技術男開高薪的原因所在,但這遠遠不是一份工作的“精髓” ,因為若是僅僅為了賺錢,工作並不是唯一途徑,甚至不是最佳途徑。至少炒房、當個富二代所擁有的錢絕對比99.99%的人工作賺取的財富多。

2、掌握專業知識或技能也不是工作的“精髓”
假設時光倒轉回1980年,你以維修收音機為生,而且是本地最牛x的維修人員。請問在2016年的今天,你賴以為生的是收音機的維修知識或技能嗎?
時間來到了2010年,你是一名會計。識別假髮票的專業、出具財務報表的嫻熟讓你在老闆眼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但隨著國家稅務總局大力推行電子發票、財務軟件越來越智能地出具財務報表,在不久的將來會計工作全部自動化後,你這6年的會計知識和經驗還能作為你尋找下一份工作的資本嗎?
2016年,假若你是一名追踪熱點新聞資訊的記者,在《福布斯》、《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80%的新聞資訊都是機器編寫的潮流趨勢下,僅靠著撰寫新聞稿的知識和技能你覺得離失業還有多遠?

近兩個世紀以來,整個人類一直加速度發展,社會充滿了活力和可塑性,呈現變動不休的狀態,現在一年的變化比過去100年的變化都要大。三十歲的毛頭小子或黃毛丫頭,也可以告訴那些打死也不信的青少年:“我年輕的時候,整個世界完全不是這樣。”就拿你現在一刻鐘也離不開的網絡來說,你能相信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廣泛使用,至今也不過20年左右歷史嗎。但現在我們已經完全無法想像沒有網絡的生活會如何了。



計算機對世界的了解指數式提升,在未來5~10年,新技術平台會讓大多數傳統行業重新洗牌。所有指數式的技術,剛誕生的一段時間都會令人失望,但一旦開始成熟只要短短幾年就會成為卓越和主流。未來一切可被編程化的腦力工作——比如會計、BI分析師、英語培訓老師、圍棋教練等,一定會被機器取代,而且機器肯定會做得比人類更好。
2016年,AlphaGo擊敗了世界上最好的圍棋棋手之一李世石,標記著機器已經踏入了“無標準答案問題”的解決領域,並宣告了在局部領域相較人類的領先。在美國,年輕律師已找不到工作(美國NALP調查發現,2014屆法學院畢業生中,只有24%在2月前找到了法律相關領域的工作)。由於有了IBM沃森(“沃森”是能用自然語言回答問題的人工智能係統),你幾秒鐘內就可以得到法律諮詢,雖然到目前為止,多少還只是基本的法律服務,但精確率達90%,相較而言年輕律師人工做的正確率只有70%。將來90%的人在機器幫助下都會是無師自通的通才律師。

因此,無論你現在從事的是哪個行業的工作,誰都無法保證未來5~10年內這個崗位還會繼續存在。崗位,甚至行業都沒了,你10年積累的專業知識能否幫助你有競爭力地遷移到另一個新生行業呢?顯然不能!

“錢”不是,“專業知識”也不是,那到底什麼才是一份工作的“精髓”?


在這個人類社會指數式變化的時代,工作的精髓在於給你提供了一個萃取“可遷移能力”的機會什麼是“可遷移能力”?

“可遷移能力”就是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後可複用的能力。講人話就是:“今天你是一名會計,明天給你換崗做HR,你可以復用在會計工作中萃取的能力給干好;6個月後再給你換崗做市場推廣,你依然可以復用在會計、HR工作中萃取的能力給干好”。

1、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
會計、HR和市場推廣之間的知識差異度很大,幾乎都要全新學習,但是這三種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卻至少有70%以上的重疊:

  • 讀懂對方需求的能力 
  • 針對對方需求快速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 
  • 快速學習或整合解決方案所需新知識或信息的能力 
其實不只是會計、HR、市場推廣工作的核心能力有很多相同之處,人類現存所有的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要求都是相通的。這部分通用的核心能力就是可遷移能力,也是我們應該從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來的。

2、萃取“可遷移能力”,應對不確定未來
我們可能正在接近下一個奇點(singularity)。奇點是理論物理學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應用於宇宙學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奇點前後的宇宙物理規則是完全不一樣的。宇宙大爆炸(Big Bang)就是一個點,在這個奇點之前,所有我們認知的自然法則都還不存在,就連時間也不存在。

在抵達下一個奇點之際,我們誰都不知道人類下一步會發展到哪兒,什麼新的行業會產生,自然也不知道什麼知識會對下一份工作有用。這種狀態下,我們最好的準備不是儲備不知道啥時會失效的知識,而是在工作中萃取可適應不確定未來的可遷移能力。


怎樣從工作中萃取“可遷移能力”

每一份工作其實都是一段非常精彩的閱歷,但到底你能從這段閱歷中萃取出多少可遷移能力,就取決於你構建和應用“框架”的能力,而這也直接決定了你職場進階的速度。能否有效地構建和應用“框架”對從工作中萃取“可遷移能力”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可以看下我兩位大學同學的職場發展軌跡做個體會。

我有兩位大學同學,當年被深圳某企業進校招聘時一起聘用了,同樣的崗位、同樣的起薪、同樣的工作內容。一人在這家企業呆了三年,畢業10年後已是某企業的總經理,躋身銀行定義的高淨值人士行列;另一位在這家企業待了兩年,現在是深圳關外某工廠IT部門的經理,連在深圳立足都有些吃力。同為還不錯的985院校畢業生,同樣的起步,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兩者的差距?

當時兩人同時參與一個企業管理軟體導入的專案,工作挺辛苦,工作日基本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因此週末休息時喜歡找我聚餐放鬆。吃飯時問他們這週的工作情況也基本成了保留話題。

說起工作情況,現任總經理的這位一般會說:“這週對客戶供應鏈業務的理解,以及跟客戶訪談挖需求上還可以,不過在跟客戶高層對話、以及督促客戶工作進度上還真與我們的顧問有差距。下週我準備找一本專案管理的書,系統地記下專案管理方法。”

而現任IT經理的這位一般會說:“這個專案真倒霉!日本客戶要求特別變態,我們的顧問又太溫了,客戶說什麼就做什麼,一點都不強勢,搞得天天加班,有機會的話我還是趕緊換個專案。”

兩人後續發展的差距在上面這段聊天中就拉開了。現任總經理的這位其實有整理一份顧問能力模型圖(如下圖),因此他能夠將項目實際工作跟這個能力模型圖做比對,將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在能力模型圖中找到對應的點(知道與高層對話、監督客戶工作進度屬於項目管理中乾係人管理和進度管理的內容),從而有目的地找方法、途徑去彌補(找一本項目管理的書系統學習)。

因為他掌握了構建和應用框架的能力,換任何工作他都會先構建能力框架,再有目的地系統學習和積累經驗,因此他從一份工作中萃取的能力就會很全面,而且可複用的能力也很容易在下一份工作中啟用。

而現任IT經理的這位同學則沒有這種應用框架思考的習慣,雖然兩人做同一個項目,但他完全看不到自己到底在哪個能力維度上有差距,只會抱怨客觀環境的不足。換另一份工作,他依然沒法全面提升能力,而且從上一份工作中積累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這種運用框架分析、解決問題和學習的思維方式就是系統思維。因此,系統思維是一個人從閱歷中萃取能力的必備思維,也是能力萃取高低的決定性因素。
事實上,即使每天向客戶收取5萬元諮詢費的資深管理諮詢顧問,也無法做到對任何行業、業務的理解都比客戶深,顧問也更不可能會比客戶更了解他們自己的業務,但是顧問絕對要比客戶更懂得如何去解決問題。諮詢顧問的核心價值不在於比客戶對行業或業務的理解更深,而是在於能構建出解決問題的框架來幫助客戶,因此諮詢顧問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系統思維方式。
同樣,公司的老闆或者高層管理者,也絕不可能在公司的所有業務領域都比下屬更專業,如果是這樣的話,公司也就不要花大筆的薪資請專業人士了。事實上,公司老闆和高層管理者的核心價值也不在專業知識或行業經驗的多少上,同樣是在構建框架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這就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可以轉型為諮詢顧問,諮詢顧問也可以轉型為企業高層管理者或者老闆的原因。



Source: TopHR 第一資源